品金玉山老师《故乡的根》所想 ——青年人不应遗弃和忘记故乡 - 资讯 - 人民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正文

品金玉山老师《故乡的根》所想 ——青年人不应遗弃和忘记故乡

来源:  作者:  2024-10-14 21:23:13

  很早之前,就收到了金玉山老师寄来的新书《故乡的根》。翻开书的那一刻,一股熟悉的泥土芬芳扑面而来,仿佛回到了那片养育了我的土地,唤醒了我对故乡的思念。这份亲切感,或许正是对故乡的依恋、对故乡的尊重。

  《故乡的根》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眼里的诗、乡愁、寓言的修辞、小康画卷。每一部分都饱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与眷恋。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很快静下心来,迫不及待地细细品味。在这其中,朴素无华的文字就像是一种符号,一种呼唤,像是母亲对久久未归的孩子的渴望,期待着再回头,重回故土。

  “九月,满山的土豆笑开了花,一地眉慈目秀的洋芋娃,喊着农人弯腰,和土地交谈……”读金老师的作品时,不难发现,文字间所流露出的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许,这也正是故乡所需要的,无论我们走得再远,爬得再高,故乡总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回家。

  故乡的根,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心灵的归宿。它是祖辈们传承下来的习俗、传统和价值观念。乡村的庙宇、古建筑、民间艺术,都是故乡文化的瑰宝。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文化符号却逐渐被忽视和遗忘。乡村的文化特色被同化,传统技艺面临失传,乡村的文化底蕴逐渐消失。我们的根,仿佛在文化的荒漠中迷失了方向,这是最危险的,也是我们青年一代需要去行动的。

  《故乡的根》不仅是对故乡的怀念,更是对文化的呼唤。书中所描绘的场景,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凝结。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温度和情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温情的故乡之中。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心灵的归宿却似乎越来越遥远。故乡,成为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一道风景线,时常在梦中浮现,却又难以触及。

  故乡的根,是乡村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我们的童年记忆、家族情感和文化传承。在金老师的笔下,故乡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鲜活的存在。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描写,都让人感到亲切而真实。这种真实感,源于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理解和感悟,也源于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曾经,那里苦瘠甲天下,可在金老师的文字中,更能感受到的是故乡的祥和。尽管曾经的故乡贫穷落后,但在作者的眼中,故乡依然是那个充满温情的地方。这种温情,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是精神上的滋养。故乡,给予了我们生命最初的滋养,也给予了我们心灵的慰藉。

  我们是时候稳住脚步,回头去看一看故乡,去闻一闻故土的味道。那些熟悉的气息,那些温暖的记忆,伴随着我们,成为我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张兴邦)

  免责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