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崮之恋 - 生活 - 人民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正文

岱崮之恋

来源:  作者:  2023-09-08 09:13:02

岱崮之恋

文:黄秀峰

每一次走进岱崮,总会激起我无边的联想。从孟良崮战役到沂蒙红嫂,从燕窝村的老作家到卧龙崮,从马子石村的红色文化到老军工徐志本老人,从三线军工基地到劳模公茂田,每一处景观,每一个人,都引起我诸多联想…


本文作者黄秀峰在岱崮采风

1

驱车经沂水往北直行一个小时车程,便有路两侧连绵的群山映入视野,苍苍莽莽,由远及近,越走越显突兀,越近越显雄壮。

水泥路两侧是开满不名小花的花树,有手指粗的样子,各种小花张舒着花瓣在风中翕动着,如孩童调皮的小嘴唇,好象在说“欢迎你…”

“百名作家写崮乡”采风团在岱崮采风合影


路西侧的村庄是干净的,似乎家家门前都载满了花树,有的含苞,有的怒放,红的如火,粉的似霞,映衬着洁白的墙壁红色的屋瓦,一如人在画中…


晨起时红日初升,霞光万道,绵延的岱崮群峰错落有致。

沿着旅游路远远望去,仙人崮、卧龙崮、鏊子崮…维妙维肖,从崮上至崮底通体清翠,红色的桃花如火焰一般摇曳,在崮与崮之间有瀑布如白练一般倾泻而下,水流落在山石上溅起水花沸沸扬扬着落入崮底汇成清澈的河流。

著名军旅诗人康桥(右一)代表作家采风团向岱崮镇王烈峰书记(左一)赠送绘画作品


山与山之间的丛林间,有袅袅炊烟升起,似白非白,若黄非黄,在微风中漫漫地沿着青翠花红的山体攀升,渐渐消散,有欢快的羊群若蘑菇云般缓缓游走,在由远极近的轰鸣水声中,有羊在“咩咩…”地叫着,山底的路上时而蹿出隐藏在丛林中的小汽车,让我才知这是真切的现实…

汽车在旅游路上走走停停,均镇兄指着卧龙崮、大崮小崮、獐子崮、卧龙崮……引经椐典地讲着燕窝村久远的传说,看着一顶窄檐礼帽下兴致勃勃的均镇兄,红朴朴的面庞,礼帽下稀疏花白的头发,矫健的步履与厚实有力的手掌,如数家珍般指点着群崮,言语中的熟稔与自豪溢于言表。

均镇兄从省青年作协退休后,在老家养起了蜜蜂,闲读诗书,侍蜂游崮之余,与三五文友谈诗品茗,研究养生之道,在他住处的小院门口,“燕龙山居紫气盈门清风竹影,紫燕堂前文朋诗友翰墨丹青”与门斗内”韵满崮乡清风明月汇鸿儒,情洒燕堂蜂鸣燕舞颐天年”的楹联,一种归隐田园逸然自得文人骚客的情怀让我浮想联篇,难怪他会用“崮仙翁”作为自己的网名,清风群崮之间,群蜂竹影相伴,真真神仙般的日月…


2

岱崮崮崮相连,崮险峰奇,巍峨如不屈的英雄。

沂蒙山以其独特的地质结构被称为世界第五大地貌。 崮是地壳运动和地层断裂形成,顶部大多呈圆形,山顶平展开阔,峰巅四周峭壁陡立,像斧劈刀削一般。岱崮地貌以蒙阴县的崮最为集中、典型,当地有“沂蒙七十二崮,三十八崮在岱崮”之说,这也让这里的人民更显独特。老军工徐志本与省级劳模“当代愚公”公茂田便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也印证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句古谚。

本文作者黄秀峰与著名军旅诗人康桥合影


徐志本是一位老军工,我每一次去岱崮都会拜访他,不是他有多少光环,而是他身上透出的沂蒙人民身上的无私与坚韧的底色。

徐志本87岁,瘦小干练的身材与写满岁月沧桑布满沟壑的脸庞,让人肃然起敬。

徐志本曾在少年时,因机灵躲避日本鬼子盘查,给八路军送情报成为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小英雄。后来,在三线建设中成为三线军工企业的老军工而被各大媒体报道,一度做客央视以共和国军工人的身份接受专访。

几十年来,徐志本不贪功亦不居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而他的生活极为简单,从不拖累儿女,每天在山上采集一些树枝做成拐杖,还经常爬到树上选择一些具有独特造型的树枝,在他简陋的小院中堆放着一堆造型各异的拐棍,剥掉了皮的树枝拙朴清新透出自然的纹理与本色。

大赛评委王美春教授(左一)与本文作者黄秀峰合影


当军旅诗人康桥走进徐志本低矮简陋的小院时,不由得连连称奇,她掏出一百元钱选了两支枴棍,她用军人独有的方式向这位老人表达着自己的敬意。

在一次与镇党委王烈峰书记座谈时,谈到徐志本老人他颇为感慨:老人拒绝镇上的任何咨助,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还经常向党员和学生做事迹报告,身体力行地宣传红色文化,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报酬。

采风团作家与老军工徐志本老人(中)合影


而另一位老人公茂田,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硬生生把一座面木全非的荒山变成了闻名省内外的“花果山”。

公茂田年届七十,身材魁梧且行动敏捷,言行举止间根本不像古稀之人。不仅他改造的荒山种满了凯特杏、金田杏、蜜桃等各种水果,还培育出了令人称羡的开红花的梨树开白花的桃树。椐公茂田老人讲,他培育的红梨白桃品种除了日本以外,在国内除了他只有河南一科研机构培育成功。

看着山上盛开的桃花与梨花,听着公茂田老人讲述着自己改造荒山的经历与参政议政的感慨,想着在公茂田办公室一幅幅承载着荣誉与自豪的照片,不由得为这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而心生敬意。

沂蒙人民不仅仅在战争时期无私奉献,在和平建设时期也用沂蒙人民的淳朴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汗水。


3

岱崮是革命老区,大、小崮战役,岱崮保卫战就是对“老区”二字的最好诠释。

然而,支撑孟良崮战役与解放战争的军需物资就从这里生产出来。

岱崮镇政府王均镇镇长(中)与采风团作家合影


走进岱崮镇三线军工展览馆,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诸如“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以及“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

采风团作家在马子石村采风时合影


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情怀。

三线军工纪念馆就是一个大大的山洞改造成的,一件件实物陈列着沂蒙人民的忠诚与无私,一组组数椐,一幅幅照片与现代的声像技术相融合,让人们在参观之余更深切地感受当年沂蒙人民为着争取民主与解放所倾尽的无私与忠诚。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注脚,就是一种精神的渊缘与出处。

在与徐志本老人接触的过程中萌生的感动与敬仰,在参观马子石村红色记忆陈列馆时内心涌动的震憾与感慨,都从这里找到了出处。

采风团作家在岱崮镇政府合影

在岱崮镇王烈峰书记与采风作家座谈会上,王书记深情地说:走近岱崮,才能感受到岱崮原生态的美,了解红色岱崮的过去,才能感受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内涵。所谓的江山就体现在“崮”所体现出来的博大与雄武之气与壮美之势,就是人民的安居乐业与江山永“崮”…….

一树花开,一湾水流,一片石存,都会让人站在岱崮的峰顶上浮想联篇,何谓家国?何谓情怀?走进沂蒙山的七十二崮,走进岱崮镇的三十八崮,当你呼吸着这山间溢满花香与果香的空气,听着山风中悦耳鸟鸣与优美的传说,轻触着不曾久远的战火硝烟融入这浸透着烈士鲜血与英雄气息的土地,你才体会出蒙山高沂水长的曼妙与静好,当你吞下这山上甘甜的果实沉浸于这无边无际的红色花海与蔚蓝天空,你才会感受到迟浩田将军笔下“天下第一蜜桃”承载的深情厚意。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只有这拙朴昻扬着英雄之气的岱崮群峰,才会哺育出淳朴的沂蒙人民,只有这一方水土,才有了那些为着这土地奉献出汗水与智慧的人民。

啊,我有幸一次次走近你,美丽的岱崮,倘若可以,我多想在这山上筑一爿小屋,做一个真正的岱崮人啊…

  免责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编辑:rwddl8